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论述民法的体系/韩召峰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2:28:34  浏览:89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论述民法的体系

韩召峰


  马克思在描述商品交换过程时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已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就表明商品关系的形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要有独立的商品“监护人”(所有者);二是必须要交换者对商品享有所有权;三是必须要商品交换者意思表示一致。这就是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商品关系内在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以调整财产所有和财产交换为目的、由民事主体、物权、债和合同等制度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民法体系。
  一、主体制度
  作为民法主体的当事人,是商品在静态中的所有者、在动态中的交换者。这类主体的特征就在于他(它)们的独立性,即意志独立、财产独立、责任自负。马克思在提及商品关系时所强调的:“独立资格”、“独立的关系当事人在法律上的反映。民事主体制度包括公民、法人、合伙等制度,这些制度的适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公私两便呼个人,无论其在行政、劳动法律关系中的身份如何,也无文艺学其所在制形式和经济实力如何,他(它)们在从事社会商品经济活动的主体资格皆由民法主体制度所确认,其合法权益共同受民法保护。
  二、物权制度
  所有权和其他特权制度是规范财产的所有和使用关系的基本制度。民法的所有权制度是直接反映所有罐头贴心人,但也和商品关系有内在的联系。商品交换就其本而言是所权的让渡。所有权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前提,也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结果。所有权在生产领域中的使用消费就是商品生产,在流通领域中的运动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生产者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其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争的权利,保障他们在交换中的财产所有权的正常转移。民法中的他物权如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等也是市场经济赖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三、债和合同制度
  债和合同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表现,是商品流通领域中的最一般的、普遍的法律规范。债权制度是直接规范交易行为的,债的一般规则是规范交易过程、维护交易秩序的基本规则,而各类合同制度也是保护正常交换的具体规则。典型的买卖活动是反映商品到货币、货币到商品的转化的法律形式,是商品交换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买卖,还包换劳务的交换(诸如加工、承揽、劳动服务)以及信贷、租赁、技术转让等合同形式,还包括了杜撰的流转、财产的抵押、资金的偿付等债的形式。它们都是单个的交换,都要求表现为债单元,并受到民法债权制度的确认和保护。由于债权制度的设立,给商品交换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使它超出了地域的、时间的限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财产流转。
  四、人格权制度
  在民法体系中,人格权法是否有必要独立作为一项制度,值得研究。传统民法欠缺人格伤残人规定,各国关于人格权的法律主要是由司法发展起来的。许多学者主张,尽管人格权法非常重要,但可以在主体制度和侵权行为制度中加以概括,规定。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妥当的。人格权之所以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制度,其原因在于:第一,民法中两类基本的权利,说法是财产权和人身权(其中主要是要人格权),这是民法的两个支柱,既然财产权可以分为债权、物权等各项制度,人格权为为什么不能成为一项独立存在的制度?否认人格权作为一项独立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实际上还是受到了“重物轻人”的立法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第二,人格权法和主体制度有密切联系,但主体的人格和人格权是两个不同概念,对人格权的侵害不仅仅地人格的,而且也会造成对公民人身利益甚至财产利益的损害,它民法中的许多内容,并非单纯的说体制度所能概括的。第三,人格权制度也不能够完全为侵权行为制度所概括。尽管侵权行为法能够为人的格权提供保障,但人格权的确认,是侵权行为法所不能解决的。人格权必须法定化,这就决定了格权必须通过专设一项制度来加以确定。
  五、关于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是否应包括在民法中,争议很大。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有其特殊性,并不完全运用民法的基本原则,因而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我为,这一观点不够妥当。我们不可否认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殊性,但归根结底,知识产权仍然是一种民事权利,其本质属性是财产权利上和人身权利的结合,而且我国民法通则已在民事权利一章中专设知识产权一节。现行的合同法律制度,也对知识产权的转让和利用设有专门规定。这就说明,我国现行法已经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属于民法的组成部分。因而,我国未来民法典中,应包含知识产权法的内容。
  六、侵权责任制度
  对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等权利和利益的侵害都将构成侵权。侵权法是保障民事权利的法律。关于侵权行为法是否应当与债法保持相对独立,从而成为民法中一项独立的制度,在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争议。? 统民未予都从债的发生原因考虑而将侵权法作为债法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众怒难犯权行为法应当从债法体分离出来,从而成为民未予体系中独立的一支。侵权行为法归属于外国语法并非天经地义,因特定的文化及法律因互作用所导致的英美法系侵权行为法的独立模式,更具有合理性。而在大陆法的债法的体系中,侵权法并没有找到适当的位置,债法体系主要是以合同法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债法主要是合同法,学者对债法性质的表述(如认为债法是交易法、任意法)完全不符合侵权法的性质。债的一般规则主要适用于合同之债,而不完全适用于侵权之债。将侵权法置于债法之中,极不利于侵权法的发展。所以,争权行为法从债法中独立,应是创建我国新的民法体系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立并不否认债的概念及规则,而使其更加合理和清晰,进而与其他法律规范共同构成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的民法体系。
与侵权的法独立有关的是民事责任制度的独立性问题。传统的大陆法民法典中并未将民事责任问题集中作出规定,而是将各类责任在各个民法制度中单独作出规定,我国的《民法通则》一改传统的民法典的编制体例,单设第六章规定了民事责任。许多学者认为,民事责任制度的设立,强调了国家对民事关系的干预及对民事权利的保障,在体例上具有创新意义。我国将来制定民法典时,应从整体上构建民事责任制度。我们认为此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诚然,债与责任是不同的概念,债是特定的债务人对特定的债权人所应负的义务,而责任是不履行义务的后果,债与责任的概念的区别,可以成为侵权责任与债务分离的原因,但不应居为民事责任单独设立的根据。单设的民事责任的缺陷在于:
  第一,使责任与义务分离。责任作为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应与民法关于义务的规定密切联系在一起,先有义务才有责任的发生。而债务等义务只能在债和合同法等分则中作出规定,如果总则中规定了民事责任,则与分则中规定的各类义务分离。
  第二,在立法技术上缺乏逻辑性。如违约责任澡是在合同法而是在总则中的民事制度中规定,这冻合理,因为只有在合同的名项制度都作出了规定以后,才能出现违约责任制度,合同的基本概念等尚未出现,便出现了违约责任制度,显然导致了规则的先后次序颠倒。这种设计也忽略了责任的基础在于请求权的行使,无请求权基础问题规定,责任的规定是缺乏合理性的。
  第三,现行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主要规定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基本规则及其共同的规则,然而民事责任并不限于这两种责任,还包括缔约上的过失责任、不录得利返还责任、无因管理之债中本人返还管理人支出的必要费用的责任,各种责任形式的个性远远大于其共性,这就决定了将各种责任在各项制度中分别作出规定,应较之于将各种责任集中作出规定更合理,且集中规定也十分繁杂,很难统一。现行《民法通则》第134条专门规定民事责任的十种形式,表面上看,此种列举方式使法官或当事人的易于了解民事责任究竟有哪些形式,实际上因为同的责任形式是与不同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如违约金是违约责任的形式,恢复名誉是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形式),只有在不同的责任中规定各种责任形式,才真正便于法官或当事人实际了解并合理运用这些责任形式。
  七、财产继承制度
  财产继承制度是有自然人死亡后将其遗留的财产转移给生者的法律制度。从实质上看,自然人的财产继承权不过是其财产所有权在死后的延伸,保护自然人的财产继承权是保护其财产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产继承制度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也要看到,由于财产继承权主要发生在具有一定身份关系(如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自然人相互之间,并且主要是家庭成员相互间基于扶助、赡养、抚育而产生的财产在一方死亡时的体现,因此,民法调整财产关系的一些原则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财产继承权关系。
  民法的其他制度,哪里民事法律行为、代理、等制度,也是配合上述制度发挥作用的。它们也和商品经济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为商品所有者和经营者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确立了行为的准则,代理制度解决了商品经营者在交换活动中因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以及专业、技术等能力的限制所产生的困难,而时效制度可以有力地促进商品流通,加速商品的周转。这些制度都是民法的组成部分。


北安市人民法院 韩召峰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开展201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一般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


关于开展201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一般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文物博函〔2011〕8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创新体系,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经我局研究,将于2011年4月15日起组织开展201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一般课题(以下简称课题)的申报工作。现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指南(2011—2015)》《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汇编(2001—2010)》《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请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一般课题申报流程》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切实做好课题申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严格把关,保证课题申报质量,切勿盲目追求申报数量。
  二、课题的申报要着眼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全面提升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以解决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指南(2011—2015年)》,自拟研究题目,开展战略研究、基础研究、科技基础性工作、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以及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预研究,提倡研究中加强多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
  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题补助经费每项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科学类课题补助经费每项原则上不超过30万元。课题经费预算总额不受限制,鼓励课题自筹经费。课题申请单位和课题申请人需符合《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承担1项,已承担国家文物局资助课题且尚未结项者,原则上不得申报新课题;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一般不能超过2项。凡被撤销课题的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严禁同一课题多头申报。
  四、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课题办”)作为本次申报工作的组织单位,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有关单位课题申请书的审核推荐工作;课题办负责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有关单位课题申请书的审核推荐工作。各组织单位要对所报课题申请书,特别是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课题组是否具有完成研究任务的充分条件等方面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课题办负责课题申报和立项评审的组织工作。
  五、本年度课题采取网上申报形式,本通知及附件均同时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平台(以下简称“科技平台”,网址:www.chst.cn或kj.sach.gov.cn)上发布,申报者可直接上网查询和下载。请各组织单位、课题申请单位和申请人认真阅读《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一般课题申报流程》,做好申报工作。具体程序安排如下:
  (一)课题申请单位及申请人自5月15日至7月15日可登录科技平台,进入“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按程序进行注册、填报;
  (二)组织单位在网上对课题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后于7月25日前报送课题办;
  (三)课题办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函审,结果将在科技平台上予以公布;
  (四)通过函审的申报课题,根据专家函审意见对申请书进行修改完善后,打印一式7份,经报课题申请单位和组织单位审核签字盖章后寄至课题办;
  (五)课题立项专家评审会由我局组织召开,具体时间另行安排。评审结果将在科技平台上公示,公示期15天。
  六、其他事项
  受理单位: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
  联 系 人:刘刚 程新华
  联系电话:010—84642070 84631969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甲2号文博大厦1314室
  邮  编:100029
  电子邮箱:ktb@sach.gov.cn

  附件:1.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指南(2011—2015年)
http://www.sach.gov.cn/Portals/0/download/tz_110415101.doc
     2.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汇编(2001—2010年)
http://www.sach.gov.cn/Portals/0/download/tz_110415102.doc
     3.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请书
http://www.sach.gov.cn/Portals/0/download/tz_110415103.doc
     4.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http://www.sach.gov.cn/Portals/0/download/tz_110415104.doc
     5.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一般课题申报流程
http://www.sach.gov.cn/Portals/0/download/tz_110415105.doc



  
                               国家文物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三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筹)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筹)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

1997年6月27日  证监发字[1997]371号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筹)采用“上网定价”方式发行股票的发行方案

已经我会证监发字[1997]370号文批准,请你所按照我会证监发字[1996]169号和

423号文的有关要求,组织好此次股票发行工作。本次发行要先验资后配号,对申

购资金到位情况要认真查实,凡资金不实的申购一律视为无效申购。申购冻结资金

的利息,按企业存款利率计息(3天)部分归发行公司所有,其余部分存入交易所

设置的专户。发行申购后1个工作日内,请你所将发行情况反馈表传真至我会发行

部;7个工作日内,请将发行申购、冻结资金和认购中签明细的磁盘报至我会。对

未按时上报有关发行资料的发行公司,不予安排上市。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